眼科A型超声测量仪百科知识
眼科A型超声测量仪(A-scan Ultrasonography)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测量眼部生物结构的医疗设备,主要用于精准获取眼轴长度、前房深度、晶状体厚度等数据,是白内障手术、近视防控及多种眼病诊疗的重要工具。
一、基本定义与原理
定义
A型超声(Amplitude Modulation型)通过发射高频超声波(通常为10 MHz),接收并分析反射信号的时间与强度,形成一维波形图,用于测量眼部各结构的距离。
工作原理
发射与接收:探头发出超声波,声波在眼内不同组织界面(如角膜、晶状体、视网膜)发生反射,探头接收回波信号。
时间-距离转换:根据声波传播速度(眼内平均约1550 m/s)和回波时间差,计算各结构间的距离(如眼轴长度)。
波形分析:反射波振幅高低反映组织密度差异(如晶状体高反射,玻璃体低反射)。
二、核心功能与**应用
主要测量参数
眼轴长度(AL):近视防控、人工晶体(IOL)度数计算的关键指标。
前房深度(ACD):评估青光眼风险及人工晶体植入位置。
晶状体厚度(LT):辅助诊断白内障进展。
玻璃体腔长度(VCD):监测病理性近视或视网膜脱离。
**应用场景
白内障手术:通过眼轴长度、角膜曲率等数据,精确计算人工晶体度数(如SRK公式)。
近视防控:监测儿童眼轴增长,评估近视发展速度。
青光眼诊断:前房深度过浅提示闭角型青光眼风险。
眼内肿瘤或异物定位:辅助判断病变位置及深度。
三、设备类型与技术特点
接触式A超
操作方式:探头直接接触角膜,需使用表面麻醉剂。
优点:测量精度高(±0.1 mm),**广泛应用。
缺点:依赖操作者经验,可能因压力影响角膜形态。
浸入式A超
操作方式:探头通过水浴或凝胶介质与角膜接触,避免压迫眼球。
优点:减少测量误差,尤其适合角膜病变患者。
缺点:操作复杂,耗时长。
高频A超
频率:20-50 MHz,分辨率更高(可达0.02 mm)。
应用:精准测量角膜厚度、前房结构,用于屈光手术规划。
四、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
标准操作步骤
患者取坐位,点表面麻醉剂。
探头垂直轻触角膜(或浸入介质),嘱患者注视固视灯。
获取稳定波形后冻结图像,选取5次测量平均值。
误差控制要点
患者配合:保持眼球固视,避免瞬目或移动。
探头对齐:确保声束与视轴一致,防止斜视导致眼轴低估。
校准设备:定期校验超声波速参数(尤其硅油填充眼需调整**980 m/s)。
禁忌症与风险
角膜溃疡、穿孔患者禁用接触式测量。
极少数可能引发角膜上皮损伤或感染。
五、与其他技术的对比
A超 vs. B超
A超:一维距离测量,精度高,专用于生物测量。
B超:二维成像,用于观察眼内占位、视网膜脱离等形态学病变。
A超 vs. 光学生物测量仪
光学生物测量仪(如IOLMaster):基于光学相干原理,非接触、无创,但无法穿透混浊介质(如成熟白内障)。
A超:可穿透混浊屈光介质,是白内障患者的**选。
六、发展历史与趋势
1956年:Mundt和Hughes**次将A超应用于眼科,测量眼轴长度。
1980年代:自动A超普及,集成数字化分析功能。
2000年后:高频A超、多模态设备(如A/B超一体机)逐步推广。
未来方向:AI辅助波形识别、便携式家用A超(用于近视长期监测)。
七、典型报告解读
正常参考值:
成人眼轴长度:22-24 mm(>26 mm提示病理性近视)。
前房深度:2.5-3.5 mm(<2.5 mm增加闭角型青光眼风险)。
异常提示:
眼轴过长:高度近视、后巩膜葡萄肿。
前房过浅:闭角型青光眼、晶状体膨胀。
总结:眼科A型超声测量仪是精准眼生物测量的“金标准”,尤其在白内障术前规划中不可替代。尽管面临光学技术的竞争,但其穿透性强、成本低的优势仍使其在基层医疗和复杂病例中广泛应用。随着技术进步,A超正朝着更高精度、智能化与多模态融合方向发展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本信息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,不作为医用临床使用和诊断依据;
涉及产品( 眼科A型超声测量仪)可能含有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,具体详见说明书;
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。
涉及产品名称、品牌、型号、中标参考价企业名称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或AI生成,不作为下单采购依据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屏蔽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