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外除颤监护仪百科知识
1. 定义与概述
体外除颤监护仪(External Defibrillator Monitor)是一种用于检测和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(如心室颤动、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)的医疗设备。通过电击(除颤)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,同时集成心电监护功能,广泛应用于急救场景(如医院、公共场所AED)。
2. 工作原理
心电监测:通过电极片实时采集患者心电图(ECG),分析心律是否为可除颤心律(如室颤/VF、无脉性室速/VT)。
除颤机制:释放高能量电流(单相波或双相波),瞬间使心肌细胞去极化,终止异常电活动,恢复窦性心律。
能量选择:
成人:双相波推荐120-200J,单相波360J。
儿童:按体重调整(通常2-4 J/kg)。
3. 结构组成
主机:含能量控制模块、ECG分析系统及显示屏。
电极片/电极板:
AED(自动体外除颤仪):一次性自粘电极片,自动分析心律。
手动模式:手持电极板(需操作者按压)。
监护模块:实时显示心率、血氧、血压等(部分高端型号)。
电源:内置电池(可充电或一次性),支持紧急使用。
4. 应用场景
急救医疗:
心脏骤停(CPR联合使用)。
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心律失常。
公共场所:AED配置于机场、商场、学校等。
院内场景:急诊科、ICU、手术室、救护车。
5. 优缺点
优点:
非侵入性,快速挽救生命(黄金抢救时间4-6分钟)。
AED操作简单,适合非专业人员使用。
集成监护功能,辅助诊断与**。
缺点:
手动模式需专业培训(如识别可除颤心律)。
对某些心律失常无效(如心脏停搏、无脉电活动)。
电极片接触不良可能影响效果。
6. 使用注意事项
操作规范:
确认患者无意识、无呼吸后启动除颤。
除颤前确保所有人远离患者(避免电击误伤)。
AED语音提示需严格遵循(如“不要触碰患者”)。
禁忌与风险:
避免在可燃环境(如氧气泄漏)中使用。
患者胸部有水或毛发过多时需处理后再贴电极片。
维护要求:
定期检查电池电量及电极片有效期。
使用后清洁设备,避免液体渗入。
7. 市场与品牌
主流品牌:
AED:飞利浦(Philips HeartStart)、卓尔(ZOLL)、日本光电(Nihon Kohden)。
医用级:美敦力(Medtronic)、GE医疗、迈瑞(Mindray)。
价格范围:
公共场所AED:1.5万-3万元/台。
医用除颤监护仪:5万-20万元/台(功能差异大)。
8. 发展趋势
智能化:AI辅助ECG分析,提高可除颤心律识别准确率。
便携化:超轻量AED设计(<2kg),支持蓝牙远程指导。
多功能集成:结合CPR反馈、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(ETCO₂)。
公众普及:政府推动公共场所AED覆盖率提升,加强急救培训。
AED与手动除颤监护仪对比
类型 | AED(自动体外除颤仪) | 手动除颤监护仪 |
---|---|---|
适用人群 | 非专业人员(公众) | 医护人员 |
操作难度 | 全自动语音引导 | 需手动调节能量、分析心律 |
功能 | 仅支持除颤 | 除颤+监护+起搏(部分型号) |
使用场景 | 公共场所 | 医院、救护车 |
总结
体外除颤监护仪是心脏骤停抢救的核心设备,AED的普及显著提高了院外急救成功率。正确使用需结合心肺复苏(CPR),且设备维护与公众培训同样关键。未来技术将更注重智能分析、便携性与多参数监护的融合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本信息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,不作为医用临床使用和诊断依据;
涉及产品( 体外除颤监护仪)可能含有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,具体详见说明书;
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。
涉及产品名称、品牌、型号、中标参考价企业名称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或AI生成,不作为下单采购依据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屏蔽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