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知识

低频治疗仪

作者:春天 日期:2025-07-07 人气:1

低频**仪

定义:
低频**仪是一种应用低频脉冲电流(通常指频率在 0 Hz 到 1000 Hz 之间,常用范围为 1 Hz 到 150 Hz)作用于人体,以达到预防、**、康复或保健目的的小型电子医疗设备。它属于物理因子**(理疗)范畴中的电疗法,因其操作相对简单、**性较高、适应症广泛且便于家庭使用而普及。

核心作用原理

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组织(特别是神经和肌肉)时,主要产生以下生理效应:

  1. 神经肌肉刺激 (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, NMES):

    • 兴奋运动神经: 低频电流能刺激运动神经纤维,使其支配的肌肉产生类似正常生理性的收缩(电刺激诱发的肌肉收缩)。

    • 延缓肌肉萎缩: 对于因废用(如术后固定、长期卧床)、神经损伤(如中风、脊髓损伤)导致的肌肉无力或萎缩,电刺激可以被动地锻炼肌肉,维持肌力和肌容积,改善血液循环。

    • 肌肉再教育: 帮助患者重新学习控制肌肉收缩,改善运动功能。

  2. 镇痛 (Analgesia):

    • 闸门控制理论: 电流刺激感觉神经(特别是粗纤维),干扰或“关闭”了疼痛信号(细纤维传递)向中枢的传导通路,如同在脊髓层面关上了疼痛的“闸门”。

    • 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: 电流刺激能促使身体释放内啡肽、脑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。

    •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: 缓解缺血缺氧导致的疼痛;加速致痛物质的代谢和**。

    • 掩盖痛觉: 电流刺激产生的麻刺感等感觉可以部分掩盖疼痛感。

  3. 促进血液循环 (Improved Blood Circulation):

    • 肌肉泵效应: 电刺激引起的节律性肌肉收缩和舒张,如同“泵”一样,促进静脉血液和**回流。

    • 扩张血管: 电流刺激本身以及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(如组胺)具有扩张局部血管的作用。

    • 增加血流量: 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,促进水肿消退、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。

  4. 调节神经功能:

    • 对部分功能紊乱的自主神经有调节作用(如用于调节胃肠功能)。

    • 对**系统的兴奋或抑制作用(取决于参数和刺激部位)。

主要技术参数与**模式

低频**仪通常提供多种可调节的参数和预设的**模式(程序),以适应不同病症和个体需求:

  1. 关键可调参数:

    • 低频 (1-10 Hz): 镇痛、促进内啡肽释放、促进血液循环。

    • 中低频 (10-50 Hz): 肌肉刺激(强直收缩)、镇痛。

    • 较高频 (50-100 Hz): 肌肉刺激(强直收缩)、更明显的神经抑制(镇痛)。

    • 频率 (Frequency): 单位赫兹 (Hz),即每秒脉冲次数。不同频率侧重不同效果:

    • 脉冲宽度/波宽 (Pulse Width/Duration): 单位微秒 (μs) 或毫秒 (ms)。影响刺激强度和舒适度,与神经纤维兴奋的阈值有关。

    • 强度/电流幅度 (Intensity/Amplitude): 单位毫安 (mA)。决定刺激的强弱感,需调整到患者能耐受且有感觉/肌肉收缩但无痛的水平。

    • 波形 (Waveform): 常见的有方波、三角波、指数波、双向对称/不对称波等。不同波形穿透力和感觉不同。

    • 调制方式 (Modulation): 如断续调制(通断比)、幅度调制(强弱变化)、频率调制(快慢变化)、间调等。可防止神经适应、提高舒适度、模拟自然肌肉活动模式。

    • 时间 (Time): 单次**时长,通常15-30分钟。

  2. 常见预设**模式 (Programs):

    • 按摩 (Massage): 模拟揉捏、拍打等手法,放松肌肉、缓解疲劳酸痛。

    • 敲打 (Tap): 模拟敲击动作。

    • 针灸 (Acupuncture): 模拟针灸的得气感。

    • 推拿 (Tui Na): 模拟推拿手法。

    • 刮痧 (Gua Sha): 模拟刮痧动作和感觉。

    • 止痛 (Pain Relief): 针对急慢性疼痛的参数组合。

    • 肌肉锻炼 (Muscle Exercise): 针对肌肉萎缩或力量训练的参数。

    • 神经康复 (Nerve Rehabilitation): 针对失神经或部分失神经肌肉的特殊刺激模式(如三角波、指数波)。

    • 循环促进 (Circulation): 侧重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。

主要应用范围(适应症)

低频**仪广泛用于以下情况:

  1. 疼痛管理:

    • 慢性疼痛:肩周炎、颈椎病、腰肌劳损、腰椎间盘突出症(缓解症状)、关节炎(如膝骨关节炎)、网球肘、腱鞘炎、肌筋膜炎等。

    • 急性软组织损伤:扭伤、挫伤(急性期过后消肿镇痛)。

    • 神经性疼痛:坐骨神**、带状疱疹后遗神**(辅助)。

    • 术后疼痛(伤口愈合后)。

    • **(紧张性**等)。

  2. 肌肉骨骼系统问题:

    • 肌肉痉挛、紧张、劳损。

    • 废用性肌萎缩(如骨折固定后、长期卧床)。

    • 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(辅助训练)。

    • 改善关节活动度。

  3.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:

    • 脑卒中(中风)后偏瘫:促进患肢肌肉收缩,防止/减轻肌萎缩,辅助运动功能重建。

    • 脊髓损伤:刺激下肢肌肉,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(不完全性损伤效果更好)。

    • 周围神经损伤: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(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)。

    • 面神经麻痹(面瘫):刺激面部肌肉,防止萎缩,促进功能恢复。

  4. 促进血液循环与组织修复:

    • **局部肿胀(水肿)。

    • 促进伤口愈合(需在医生指导下)。

    • 缓解静脉曲张引起的不适(辅助)。

    • 预防深静脉血栓(辅助,特别是术后)。

  5. 其他:

    • 缓解疲劳,放松身心。

    • 调节胃肠功能(如功能性**、轻度胃下垂 - 需特定电极放置)。

    • 压力性尿失禁的辅助**(刺激盆底肌)。

禁忌症与注意事项

**禁忌症:

  • 佩戴心脏起搏器、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(ICD) 或其他植入式电子设备者(电流可能干扰设备正常工作)。

  • 恶性肿瘤部位。

  • 活动性肺结核。

  • 出血倾向或正在出血的部位。

  • 皮肤感觉缺失或对电刺激极度敏感无法耐受的区域。

  • 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。

  • 血栓性静脉炎。

  • 孕妇的腰腹部、骶部(避免刺激子宫)。

相对禁忌症/需谨慎:

  •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(如严重心衰、心梗急性期)。

  • 癫痫患者(避免强刺激头部)。

  • 高热患者。

  • 精神疾病无法合作者。

  • 皮肤破损、感染、皮疹、湿疹、金属异物处(避免电极直接放置)。

  • 对电极片或导电胶过敏者。

  • **部位有严重水肿。

注意事项:

  1. 明确诊断: 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物理**师,明确是否适合使用低频**仪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案(电极放置、模式、参数、时间)。

  2. 仔细阅读说明书: 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操作。

  3. 电极放置: 正确放置电极片是关键。通常放在痛点、穴位、肌肉运动点或神经干附近。确保皮肤清洁干燥,电极片接触良好。

  4. 强度控制: 强度应缓慢增加,以患者感到明显舒适的麻刺感、震颤感或可见肌肉收缩但无疼痛为度。切勿追求过强刺激。

  5. **时间: 不宜过长,通常单次15-30分钟,每天1-2次。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疲劳或效果下降。

  6. 皮肤观察: **中和**后注意观察皮肤反应。若出现过敏、灼伤(罕见,通常因电极接触不良导致电流密度过高引起)、疼痛加剧等不适,应立即停止。

  7. 避免部位: 勿将电极片置于心脏区域(前胸后背)、颈动脉窦(颈部两侧)、头部(除非有特定脑部**模式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)、眼睛、生殖器、伤口或发炎部位。

  8. 定期更换电极片: 确保粘性和导电性良好。

  9. 设备维护: 保持设备清洁干燥。

家用低频**仪的特点

  • 小型化、便携化: 方便家庭和个人使用。

  • 操作简便: 预设多种模式,一键选择。

  • **性高: 电流输出有限制,符合家用标准。

  • 价格相对亲民。

  • 电池或USB供电。

  • 功能侧重: 多以缓解常见疼痛(颈肩腰腿痛)、放松肌肉、**疲劳、促进局部循环为主。

总结

低频**仪是一种利用特定参数的低频脉冲电流,通过刺激神经肌肉、促进血液循环、调节神经功能等生理效应,来达到缓解疼痛、**肌肉萎缩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、**疲劳等多种目的的常用物理**设备。它操作相对简便、**性较高、适应症广泛,在医院康复科、社区诊所和家庭中都有广泛应用。

核心价值在于:

  • 非**镇痛: 为疼痛管理提供一种选择。

  • 被动运动/肌肉**: 在主动运动困难时维持肌肉功能。

  • 辅助康复: 加速某些疾病的康复进程。

  • 家庭保健: 缓解日常肌肉酸痛疲劳。

重要提示:

  • 低频**仪主要用于症状缓解、功能维持和辅助**,不能替代**或手术**原发疾病。

  • **须在明确诊断和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,特别是用于**疾病时。

  • 严格遵循禁忌症和操作规范是**有效的关键。

随着技术的发展,现代低频**仪在波形控制、智能调节、舒适度提升等方面不断进步,使其应用更加精准和便捷。
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特别注意事项
本信息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,不作为医用临床使用和诊断依据;
涉及产品( 低频治疗仪)可能含有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,具体详见说明书;
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。
涉及产品名称、品牌、型号、中标参考价企业名称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或AI生成,不作为下单采购依据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屏蔽处理。
0
0
付款方式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