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知识

血液流变动态分析仪

作者:春天 日期:2025-07-07 人气:1

1. 定义与核心功能

  • 血液流变动态分析仪(也称为血液流变仪、血流变仪或旋转式粘度计)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和分析血液及其组分(主要是血浆)流变学特性的精密医学检验仪器。

  • 核心功能: 定量测定血液在不同切变率(剪切速率)下的粘度,这是反映血液流动性和粘滞性的关键指标。**仪器还能测量其他流变参数,如红细胞聚集性、变形性、屈服应力、触变性等。

2. 核心测量原理 - 旋转粘度法

  • 核心概念: 利用同轴圆筒或锥板的几何结构。

  • 工作过程:

    • 控制转速型: 仪器测量维持设定转速所需的扭矩(应力)。

    • 控制应力型: 仪器测量施加设定扭矩后转子达到的转速(切变率)。

    1. 样品加载: 将抗凝全血或血浆样本注入仪器测量杯(外筒)中。

    2. 转子旋转: 一个精密的转子(内筒或锥体)浸入样本中。

    3. 施加剪切力: 转子以精确控制的速度(转速) 旋转,或在精确控制的扭矩(应力) 下旋转。这就在样本内部产生了剪切力。

    4. 测量阻力: 血液的粘滞性会对转子的旋转产生阻力。

    5. 计算粘度: 根据牛顿粘性定律或非牛顿流体的相应模型,仪器内部的软件利用测得的扭矩(应力)和转速(切变率)以及几何尺寸参数,计算出表观粘度。

  • 动态/多切变率测量: 现代血液流变仪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在多个不同的切变率下进行测量。这非常重要,因为血液是一种典型的非牛顿流体,其粘度会随着切变率(血流速度)的变化而变化:

    • 高切变率(模拟动脉/快速血流): 红细胞变形、解聚,粘度降低。

    • 低切变率(模拟静脉/微循环/慢速血流): 红细胞容易聚集形成缗钱状,粘度显著升高。

  • 温度控制: 测量通常在严格控制的温度(通常是37°C,模拟人体温度)下进行,因为温度对粘度影响很大。

3. 主要测量参数与意义

  • 全血粘度:

    • 高切粘度: 主要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。变形性好则高切粘度低,有利于微循环灌注。

    • 中切粘度: 综合反映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。

    • 低切粘度: 主要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。聚集性强则低切粘度高,血流阻力大,易形成血栓。

  • 血浆粘度: 主要取决于血浆中大分子物质(如纤维蛋白原、球蛋白、血脂) 的浓度。血浆粘度升高会增加全血粘度。

  • 红细胞压积: 仪器常能直接测量或需要输入。红细胞数量是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。

  • 衍生参数(**仪器):

    • 红细胞聚集指数: 通常用低切粘度与高切粘度的比值或特定公式计算,定量评价红细胞聚集程度。

    • 红细胞变形指数: 通常用高切粘度或特定公式计算,评价红细胞通过**的能力。

    • 卡松粘度 & 卡松屈服应力: 描述血液作为塑性流体开始流动所需的**小应力(屈服应力)以及极高切变率下的理论粘度极限(卡松粘度),反映血液克服聚集启动流动的难易程度。

    • 触变性: 测量血液粘度随时间(在恒定切变率下)或随切变率变化(升速/降速扫描)的特性,反映血液结构的恢复和破坏动力学。

4. 仪器主要组成部分

  • 测量系统: 核心部分,包括测量头(内含精密轴承、扭矩传感器)、转子(锥体或圆筒)、测量杯(样品杯)、温控装置。

  • 驱动与传感系统: 精密电机驱动转子旋转,高精度传感器测量扭矩和转速。

  • 温控系统: 保证测量在恒定温度(通常37°C)下进行。

  • 清洗系统: 自动或手动清洗管路和测量杯,防止样本交叉污染。

  • 进样系统: 手动或自动进样。

  • 计算机控制系统与软件: 控制仪器运行,设置测量程序(切变率范围、扫描方式等),采集数据,进行计算分析,显示和输出报告。

5. 关键性能参数

  • 切变率范围: 覆盖范围越广(通常从接近0.1 s⁻¹到1000 s⁻¹),越能**反映血液的非牛顿特性。

  • 测量精度与重复性: 对粘度测量的准确性**关重要。

  • 温度控制精度与稳定性: 通常要求±0.1°C或更高。

  • 样本量: 通常需要0.8-2mL全血。

  • 测量时间: 单样本多切变率测量通常需要几分钟。

  • 自动化程度: 包括自动进样、自动清洗、批量检测能力。

6. **应用与意义

血液流变学检测(主要依靠血液流变动态分析仪)在**医学中具有重要价值:

  • 评估微循环障碍: 高粘度、高聚集性是导致微循环血流淤滞、组织缺血缺氧的重要因素。

  • 心脑血管疾病:

    • 风险预测与筛查: **、动脉粥样硬化、冠心病、脑梗塞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患者常伴有血液流变学异常(高粘、高聚、低变形)。

    • 辅助诊断: 作为反映血液流动性状态的指标。

    • 疗效监测与预后判断: 观察**(如抗血小板、降脂、改善微循环**)或**手段对流变学异常的改善情况。

  • 代谢性疾病: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常呈高粘、高聚状态,与并发症(如视网膜病变、肾病、血管病变)相关。

  • 血液系统疾病: 如红细胞增多症(粘度显著升高)、镰状细胞贫血(变形性极差)、某些白血病等。

  • 肿瘤: 部分肿瘤患者存在高凝高粘状态。

  • 外科手术与创伤: 评估血栓形成风险。

  • 中医血瘀证研究: 是中医“血瘀证”重要的微观客观化指标之一。

  • **研究: 评价**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。

7. 优势与局限性

  • 优势:

    • 能动态、多切变率地测量血液粘度,更符合生理/病理状态。

    • 可提供除粘度外的多种重要流变学参数(聚集性、变形性等)。

    • 是研究血液流动性和粘滞性的金标准方法之一。

  • 局限性:

    • 操作相对复杂,对样本处理(抗凝、静置时间)、仪器校准和维护要求高。

    • 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(温度、抗凝剂、样本放置时间、红细胞压积等),需标准化操作。

    • 单一的血流变指标诊断特异性不高,需结合其他**检查和指标综合判断。

    • 仪器价格相对较高。

8. 发展趋势

  • 更高精度与自动化: 提高检测效率和结果可靠性。

  • 更宽切变率范围与更复杂测量模式: 更深入表征血液流变行为。

  • 微流控技术应用: 开发小型化、便携式、低样本量的检测平台,可能用于床旁检测。

  • 多参数整合: 与其他血液学参数(如凝血功能、血常规)检测整合。

  • 标准化与规范化: 推动行业标准建立,提高结果可比性和**价值。

  •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: 结合**数据,挖掘血流变参数在疾病预测、分型、个性化**中的潜力。

总结

血液流变动态分析仪是揭示血液流动与粘滞特性奥秘的关键工具。它通过旋转粘度法,在模拟生理切变率范围内动态测量血液粘度,并衍生出红细胞聚集性、变形性等重要参数。这些参数为评估微循环状态、辅助诊断和监测心脑血管疾病、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,是**血液流变学检验的核心设备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它正朝着更高精度、更高自动化、更深入表征和多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,以期为**提供更有价值的血液流动性信息。
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特别注意事项
本信息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,不作为医用临床使用和诊断依据;
涉及产品( 血液流变动态分析仪)可能含有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,具体详见说明书;
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。
涉及产品名称、品牌、型号、中标参考价企业名称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或AI生成,不作为下单采购依据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屏蔽处理。
0
0
付款方式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