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知识

磁共振成像系统

作者:春天 日期:2025-07-07 人气:2

定义

磁共振成像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 MRI)是利用强静磁场与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(¹H)产生共振信号,通过空间编码重建解剖与功能图像的无创、无辐射医学影像技术。其组织分辨率显著优于CT,尤其适用于神经、关节及软组织病变诊断。


核心物理原理

1. 氢质子自旋与磁化

  • 人体内¹H质子(水、脂肪分子)自带角动量(自旋),形成微观磁矩。

  • 在强静磁场(B₀)中,质子磁矩沿B₀方向平行(低能态)或反平行(高能态)排列,形成宏观纵向磁化矢量(Mₛ)。

2. 射频激发与共振

  • 拉莫尔方程:质子进动频率 ω₀ = γ·B₀

    • γ:旋磁比(¹H为42.58 MHz/T)

    • B₀:场强(1.5T时 ω₀=63.87 MHz)

  • 发射与ω₀匹配的射频脉冲(RF)→ 质子吸收能量 → 宏观磁化矢量偏转**横向平面(Mₓᵧ)。

3. 信号释放与弛豫

  • RF停止后,质子释放能量回归平衡态:

    • T₁弛豫(纵向恢复):能量传递给周围晶格(分子热运动),时间常数T₁(脂肪500ms,脑脊液4000ms)。

    • T₂弛豫(横向衰减):质子间相位失相干,时间常数T₂(脂肪50ms,脑脊液2000ms)。

4. 空间定位

  • 梯度磁场(Gₓ, Gᵧ, G₂):叠加在B₀上的线性磁场,使质子频率/相位与空间位置一一对应:

    • 层面选择:Z梯度+特定频率RF → 激发指定层面。

    • 频率编码:X梯度 → 信号频率反映左右位置。

    • 相位编码:Y梯度脉冲 → 信号相位反映前后位置。


设备核心组件

组件功能技术参数
超导磁体产生高均匀度B₀(液氦冷却铌钛线圈)场强:0.35T-7.0T(**主流1.5T/3.0T)
梯度系统快速切换梯度磁场实现空间编码切换率(slew rate):≥200 T/m/s;强度:≥80 mT/m
射频系统发射RF脉冲 + 接收共振信号(发射/接收线圈)通道数:32-128(多通道并行采集)
计算机系统控制扫描序列 + K空间数据重建图像重建速度:实时成像≤50ms/帧
低温保障系统维持磁体线圈于4.2K(-269℃)超导态液氦容量:1000-2000L(零挥发技术)

注:7.0T超高场系统需屏蔽室(法拉第笼)阻隔射频干扰。


核心成像序列与对比

序列类型物理基础组织对比特点**应用
T₁加权(T₁WI)短TR(300-800ms)+短TE(10-30ms)脂肪/顺磁剂→高信号;水→低信号解剖结构、增强扫描
T₂加权(T₂WI)长TR(2000-5000ms)+长TE(80-120ms)水/水肿→高信号;脂肪→中等信号炎症、肿瘤、梗死
质子密度(PDWI)长TR + 短TE反映组织¹H密度关节软骨、半月板
FLAIRT₂WI + 水抑制反转脉冲自由水→低信号;结合水→高信号脑白质病变(MS斑块)
STIRT₁WI + 脂肪抑制反转脉冲脂肪信号被抑制骨髓水肿、脂肪瘤鉴别
DWI施加扩散敏感梯度(b值=800-1000)水扩散受限区→高信号(ADC图低值)超急性脑梗死(30分钟检出)
SWI相位信息增强磁敏感效应静脉/出血/铁沉积→极低信号脑微出血、血管畸形

**功能成像

  1. 磁共振血管造影(MRA)

    • TOF法:流动血液流入增**应 → 无需对比剂显示血管(适用于颅脑)。

    • CE-MRA:注射钆对比剂 → 高信噪比全身血管成像。

  2. 灌注成像(PWI)

    • DSC:钆剂**过跟踪 → 生成rCBV(相对血容量)、MTT(平均通过时间)。

    • 应用:脑缺血半暗带评估、肿瘤分级。

  3. 功能MRI(fMRI)

    • BOLD效应:神经元活动→局部血氧变化→磁敏感性差异 → 映射脑功能区(空间分辨率3mm)。

  4. 磁共振波谱(MRS)

    • NAA(神经元标志)↓:神经变性

    • Cho(细胞膜代谢)↑:肿瘤

    • Lac(无氧代谢)↑:缺血

    • 检测代谢物峰值:


**优势与局限

优势局限性
无电离辐射扫描时间长(常规序列15-40分钟)
多参数、多平面成像(矢状位**佳)对钙化/骨皮质显示差(低信号)
极高软组织分辨率(△T 0.3%)幽闭恐惧症禁忌(开放式MRI缓解)
功能成像(fMRI/DWI/MRS)金属植入物兼容性限制(详见下表)

金属植入物兼容性指南

植入物类型场强限制风险评估
冠状动脉支架全场强兼容(术后6周)热效应可忽略
人工关节(钛合金)≤3.0T伪影干扰,但可扫描
心脏起搏器**禁忌磁场致设备故障/导线过热
动脉瘤夹(非铁磁)需明确材质(钛合金可)强磁性夹移位风险!
人工耳蜗部分兼容1.5T需关闭磁体防止消磁

注:ASTM F2503标准标记植入物**性(MR Safe/Conditional/Unsafe)。


技术演进里程碑

  1. 场强升级

    • 超高场7.0T:皮层微血管成像(分辨率0.1mm)

  2. 加速采集

    • 并行成像(SENSE/GRAPPA):多线圈同步采集提速2-8倍

    • 压缩感知(CS):随机K空间采样 + 迭代重建(扫描时间↓50%)

  3. 人工智能应用

    • AI去噪:低剂量扫描保持图像质量(如SubtleMR™)

    • 自动定位:一键定位扫描区域(SmartExam™)

  4. 新型对比剂

    • 肝细胞特异性剂(钆塞酸二钠):肝胆期特异性摄取

    • 超顺磁性氧化铁(SPIO):淋巴结转移检测


代表厂商与机型

品牌技术亮点旗舰机型
西门子BioMatrix™智能生理补偿Magnetom Vida 3.0T
GEAIR™™人工智能平台SIGNA Premier 3.0T
飞利浦BlueSeal™零液氦消耗磁体Ingenia Ambition 1.5T
联影uAIFI™智能光梭成像uMR Omega 3.0T(国产)

未来方向

  1. 超高速成像

    • 实时心脏电影MRI(50ms/帧)

  2. 分子影像

    • ¹⁹F/³¹P等非质子MRI追踪代谢

  3. 混合手术室整合

    • MRI+机器人介入(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/MRgFUS**震颤)

  4. 便携式低场MRI

    • 0.055T床边系统(Hyperfine Swoop™)


扫描**警示

  • 弹片/金属异物:眼科职业史者**须先行X线筛查!

  • 钆对比剂风险: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(NSF,GFR<30禁用)、脑内沉积(避免重复增强)。

  • 超导磁体失超:紧急泄放液氦(罕见,但可致窒息风险)。


总结:MRI凭借**的软组织对比和功能成像能力,成为现代精准医疗的核心工具。随着超高场强、人工智能与新型对比剂的发展,其应用正从结构诊断迈向细胞分子水平动态监测,**目标是实现“全息数字孪生人体”。
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特别注意事项
本信息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,不作为医用临床使用和诊断依据;
涉及产品( 磁共振成像系统)可能含有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,具体详见说明书;
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。
涉及产品名称、品牌、型号、中标参考价企业名称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或AI生成,不作为下单采购依据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屏蔽处理。
0
0
付款方式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