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知识

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

作者:春天 日期:2025-07-07 人气:2

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(通常简称为血球仪或血液分析仪)是一种高度自动化、精密的**检验医学仪器。它主要用于对人体外周血(通常指静脉血或指尖末梢血)中的血细胞进行快速、定量、多参数的检测和分析,是**实验室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核心设备。

核心功能与检测项目

  1. 血细胞计数:

    • 红细胞计数: 单位体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。

    • 白细胞计数: 单位体积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。

    • 血小板计数: 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。

    • 网织红细胞计数: (部分高端仪器)未成熟红细胞的计数,反映骨髓造血功能。

  2. 血红蛋白浓度测定: 血液中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总量。

  3. 血细胞比容测定: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。

  4. 红细胞参数计算与分析:

    • 平均红细胞体积: 单个红细胞的平均大小。

    •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: 单个红细胞内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量。

    •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: 单位体积红细胞内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浓度。

    •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: 反映红细胞大小差异性的指标,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。

  5. 白细胞分类(白细胞五分类): (现代主流分析仪的核心功能)

    • 将白细胞主要分为五类:中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、嗜碱性粒细胞,并报告各自的**值和百分比。

    • 部分仪器还能提供更详细的亚群信息或异常细胞提示(如幼稚细胞、异型淋巴细胞等)。

  6. 血小板参数:

    • 平均血小板体积: 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大小。

    • 血小板压积: 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。

    • 血小板分布宽度: 反映血小板大小差异性的指标。

主要工作原理

现代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主要结合了以下几种技术原理:

  1. 电阻抗法(库尔特原理):

    • 血液样本被稀释并加入电解液中。

    • 细胞悬液通过一个带有微小孔径的宝石孔管。

    • 当细胞通过孔径时,会引起电阻的瞬间变化(因为细胞是不良导体)。

    • 电阻变化的脉冲次数反映细胞数量,脉冲幅度反映细胞体积大小。

    • 主要用于红细胞、血小板计数和体积测量,以及白细胞总数计数(在三分群仪器中用于粗略分群)。

  2. 流式细胞术与光散射:

    • 鞘流技术: 将稀释染色的细胞悬液包裹在鞘液中,使细胞单排通过检测通道。

    • 激光/光散射: 细胞通过激光束时,会产生前向散射光(主要反映细胞大小/体积)和侧向散射光(主要反映细胞内部复杂度/颗粒度)。

    • 荧光染色: 使用特定荧光染料(如核酸染料、嗜酸/嗜碱粒细胞特异性染料)对细胞进行染色。细胞受激光激发后发射荧光信号,反映细胞的化学成分(如核酸含量、酶活性)。

    • 通过分析散射光和荧光信号的组合,可以高精度地对白细胞进行五分类,甚**识别异常细胞。这是实现“五分类”功能的核心技术。

  3. 比色法:

    • 用于测定血红蛋白浓度。

    • 红细胞被溶血剂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,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的氰化物结合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,该物质在特定波长(通常在540nm左右)下有**大吸收峰,通过比色即可测定其浓度。

  4. VCS技术(体积、电导、激光散射): 某些品牌仪器的技术,结合体积测量(V)、电导性(C,反映细胞内部结构)和激光散射(S,反映细胞表面特性)对白细胞进行分类。

工作流程(高度自动化)

  1. 样本识别与进样: 仪器自动识别试管条形码,吸取定量血液样本(微量,通常几十微升)。

  2. 自动稀释与分注: 样本被自动分配到不同的反应池或通道。

  3. 试剂添加与处理: 自动加入稀释液、溶血剂、染色剂等试剂,进行混匀、孵育、溶血等处理。

  4. 检测分析: 处理后的样本流经不同的检测器(电阻抗孔、流动池等),进行计数、体积测量、光散射和荧光检测等。

  5. 数据处理: 仪器内置的微处理器根据预设算法和校准参数,对原始信号进行计算、分析和分类,得出各项检测结果。

  6. 结果输出与标记: 结果自动传输到实验室信息系统或打印报告。仪器会根据预设规则对异常结果(如超出参考范围、存在异常细胞提示、血小板聚集等)进行标记(Flags),提示检验人员复核。

  7. 自动清洗: 检测完成后,自动清洗管道和检测部件,防止样本交叉污染。

主要优势

  1. 速度快: 通常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一份样本的检测,大大提高了实验室效率。

  2. 精度高: 自动化操作减少了人为误差,计数和测量的精密度远高于传统手工方法。

  3. 参数多: 一次性提供数十项参数,信息量大。

  4. 样本量少: 只需少量血液即可完成检测,尤其适合儿科和频繁监测的患者。

  5. 标准化: 自动化流程保证了检测过程的标准化,结果更可靠、可比性强。

  6. 异常提示: 能有效提示异常结果和可能存在的干扰(如血小板聚集、小红细胞干扰等),指导复检和镜检。

局限性

  1. 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: 对于形态学异常的细胞(如幼稚细胞、异常淋巴细胞、疟原虫、某些血液寄生虫)、血小板聚集、红细胞凝集等情况,仪器通常只能提示,**终的确认和分类仍需依靠有经验的检验人员通过显微镜检查(血涂片镜检)。

  2. 存在干扰因素: 某些病理状态(如冷凝集、高脂血症、巨大血小板、有核红细胞)或**可能干扰检测结果。

  3. 仪器成本高: 设备和配套试剂耗材成本较高。

  4. 需要维护保养: 需要定期校准、质控和维护以保证性能稳定。

应用场景

  • 医院检验科: 常规体检、疾病筛查、诊断、疗效监测(如感染、贫血、白血病、化疗后骨髓抑制等)。

  • 基层医疗机构/诊所: 快速获取基本血常规信息。

  • 体检中心: 大规模健康体检。

  • 血站: 献血者血液初筛(如血红蛋白检测)。

  • 科研机构: 基础医学和**研究。

发展趋势

  1. 更高通量与集成化: 向流水线发展,与自动推片染色机联机,实现“样本进-结果出”。

  2. 智能化与AI应用: 更智能的异常提示、自动复检规则、利用AI辅助形态学识别。

  3. 更精细的分析: 提供更详细的白细胞亚群、网织红细胞参数、干细胞计数等。

  4. 床旁检测: 发展小型化、操作更简便的POCT型血液分析仪。

  5. 新型检测原理: 探索如数字成像分析等新技术。

  6. 远程维护与质控: 加强远程诊断和质控数据传输能力。

总结

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是现代医学实验室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。它通过结合物理学、化学、光学、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,实现了对血液细胞快速、准确、多参数的自动化分析,极大地提高了血液学检验的效率和质量,为疾病的诊断、**和监测提供了**关重要的基础信息。尽管存在局限性,特别是对细胞形态学的判断仍需人工镜检复核,但其在**实践中的地位无可替代,并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。
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特别注意事项
本信息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,不作为医用临床使用和诊断依据;
涉及产品(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)可能含有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,具体详见说明书;
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。
涉及产品名称、品牌、型号、中标参考价企业名称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或AI生成,不作为下单采购依据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屏蔽处理。
0
0
付款方式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