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
定义
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(Automated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Analyzer, CLIA)是一种基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高精度医学检验设备。它通过检测发光信号对生物样本(血清、血浆、尿液等)中的微量物质(如**、肿瘤标志物、传染病病原体抗体等)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,实现自动化、高通量的**检测。
核心工作原理
化学发光反应
待测物与标记物(如鲁米诺、吖啶酯、碱性磷酸酶等)特异性结合。
加入发光底物(如过氧化氢、三氯乙酸等)触发氧化反应,释放光子。
光电倍增管(PMT)捕获光子信号并转化为电信号。
信号强度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,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含量。
免疫结合模式
双抗体夹心法:检测大分子抗原(如蛋白质)。
竞争法:检测小分子抗原(如**、**)。
间接法:检测抗体(如病毒抗体)。
仪器结构与工作流程
模块 | 功能 |
---|---|
样本处理系统 | 自动识别试管条码、定量吸样、稀释及传输。 |
试剂管理系统 | 冷藏试剂仓(2-8℃)、自动混匀、针式分注,避免交叉污染。 |
反应孵育系统 | 温控反应盘(37℃恒温),精准控制抗原抗体结合时间。 |
化学发光检测 | 光电倍增管实时捕获发光信号,灵敏度达10⁻¹⁸~10⁻²¹ mol/L(远超ELISA)。 |
清洗分离系统 | 磁珠分离或固相载体清洗,去除未结合物,降低背景干扰。 |
数据分析系统 | 自动拟合标准曲线、计算浓度,标记异常值(如HOOK效应)。 |
核心优势
超高灵敏度与特异性
可检测飞摩尔(fmol)级微量物质,适用于早期疾病诊断。
全自动化
无人值守,单机日处理量可达600~2000+测试。
检测范围宽
线性范围跨越4~6个数量级(如肿瘤标志物AFP:0.5~1000 IU/mL)。
无放射性污染
相比放射免疫(RIA),无需处理放射性废物。
多项目联检
支持同一样本并行检测多项指标(如甲状腺功能五项、肿瘤标志物组合)。
主要应用领域
类别 | 代表性检测项目 |
---|---|
传染病 | 乙肝五项、HIV抗体、梅毒螺旋体抗体、新冠抗体。 |
肿瘤标志物 | AFP(肝癌)、CEA(消化道癌)、PSA(前列腺癌)、CA125(卵巢癌)。 |
内分泌** | TSH(甲状腺功能)、HCG(妊娠)、皮质醇、性**六项。 |
心脏标志物 | cTnI/cTnT(心梗)、BNP(心衰)、Myo(心肌损伤)。 |
****监测 | 环孢素、地高辛、丙戊酸血药浓度。 |
过敏原 | 总IgE、特异性IgE(食物/吸入性过敏原)。 |
技术演进与创新
直接化学发光 vs. 酶促化学发光
直接法(如吖啶酯):反应快(<2秒),无需催化剂。
酶促法(如碱性磷酸酶):信号放大能力强,但步骤略复杂。
磁微粒分离技术
磁性纳米颗粒增大反应表面积,提升结合效率与灵敏度。
微流控芯片整合
实现“样本进-结果出”的POCT化(如急诊心肌标志物快速检测)。
人工智能辅助
自动质控校准、结果智能审核(如识别溶血/脂血干扰)。
局限性
试剂封闭性
多数仪器需配套原厂试剂,成本较高。
复杂基质干扰
高脂血/溶血样本可能影响发光效率。
HOOK效应
超高浓度样本可能导致假阴性,需仪器自动稀释复测。
发展趋势
超高速整合流水线
与生化、血球分析仪联机,构建全实验室自动化(TLA)。
单人份检测普及
小型化设备下沉**基层医疗机构(如化学发光POCT)。
多组学联用
结合质谱技术,实现蛋白/核酸/代谢物同步分析。
液体活检应用
超敏检测循环肿瘤细胞(CTC)、外泌体肿瘤标志物。
代表厂商
国际品牌:罗氏(Cobas系列)、雅培(Architect系列)、西门子(Atellica系列)、贝克曼(DxI系列)。
国内品牌:迈瑞(CL-6000i)、新产业(MAGLUMI系列)、安图生物(Autolumo系列)。
总结
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凭借其超高灵敏度、自动化程度及广泛的**应用,已成为现代免疫诊断的“金标准”。随着微流控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,未来将进一步推动精准医疗和分级诊疗的发展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本信息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,不作为医用临床使用和诊断依据;
涉及产品(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)可能含有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,具体详见说明书;
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。
涉及产品名称、品牌、型号、中标参考价企业名称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或AI生成,不作为下单采购依据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屏蔽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