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心电图机说明书(核心要点整理)
一、产品概述
数字心电图机是一种用于记录和分析人体心电信号的医疗设备,通过电极采集心脏电活动,生成心电图波形,辅助诊断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、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。设备支持12导联同步采集,可同时显示和打印多道心电波形,适用于医院、诊所、体检中心及急救场景。
二、主要功能
同步采集与显示
支持12导联同步采集,同屏显示12道心电波形,或通过菜单切换显示3道、6道等布局。
波形清晰,抗干扰能力强,采用数字滤波技术**基线漂移和肌电干扰。
多种记录模式
手动/自动记录:可手动触发记录,或设置自动记录条件(如心率异常时触发)。
节律分析:支持60秒心率失常分析,自动识别早搏、房颤等异常节律。
数据存储与传输
内置大容量存储器,可存储≥1000例病历,支持SD卡/U盘扩容。
支持有线/无线联网,可直接发送E-mail或上传**心电网络平台,实现远程诊断。
智能辅助功能
电极脱落报警:实时监测电极连接状态,脱落时声音报警并指示部位。
快速体检模式:V1、V3、V5胸导联模式,9秒完成单例心电图描记。
三、技术参数
核心性能
采样率:≥32000Hz,确保信号高精度采集。
频率响应:0.05-249Hz(全频滤波),覆盖心电信号关键频段。
输入阻抗:≥10.0MΩ,减少信号衰减。
共模抑制比:≥89dB,有效抑制共模干扰(如50Hz工频干扰)。
显示与操作
显示屏:≥10英寸彩色触控屏,支持背景网格显示,亮度可调。
输入方式:支持手动输入、条码枪、磁卡读卡器、身份证读卡器等多种方式。
电源与续航
锂电池容量:≥10400mAh,40℃环境下支持连续工作≥5小时。
交直流两用:自动切换电源,适应不同使用场景。
四、操作流程
准备阶段
设备检查:确认电量充足或连接交流电源,检查导联线、电极是否完好。
患者准备:
患者平躺,保持安静,放松呼吸。
清洁胸部皮肤,去除油脂和汗液,**要时使用生理盐水或耦合剂增强导电性。
暴露胸部,脱去上衣(女性患者可保留内衣,避免电极接触金属扣)。
电极放置
肢体导联:
红色(RA):右臂腕部内侧。
黄色(LA):左臂腕部内侧。
绿色(LL):左腿踝部内侧。
黑色(RL):右腿踝部内侧(部分设备RL为参考电极,可不连接)。
胸导联:
V1:胸骨右缘第4肋间。
V2:胸骨左缘第4肋间。
V3:V2与V4连线中点。
V4: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。
V5: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。
V6: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。
特殊情况处理:
开放性骨折或**患者:将电极夹在避开伤口的近心端/远心端,或贴于肩关节/腹股沟远端肢体。
**下垂患者:托起**后放置电极。
信号采集与记录
连接导联线,确保接触稳固,无松动。
打开设备电源,选择记录模式(常规/运动/节律分析等)。
手动模式:按下记录按钮开始采集;自动模式:设备检测到心电活动后自动记录。
观察屏幕波形,确保清晰无干扰。如有噪音,调整导联线位置或更换电极。
数据保存与打印
记录完成后,保存数据**设备内存或外部存储设备(SD卡/U盘)。
支持多种打印格式(如3×4、6×2布局),可打印热敏纸或连接外接激光打印机。
五、注意事项
操作规范
严格遵循查对制度,确保患者信息准确(姓名、性别、年龄等)。
操作环境远离大型电器(如X光机、核磁共振仪),避免电磁干扰。
使用交流电源时,务**接好地线,防止漏电风险。
患者**
避免在患者皮肤破损或感染部位放置电极,防止交叉感染。
对躁动不安或意识不清的患者,需固定肢体后再操作,防止电极脱落或误伤。
服用特定**(如洋地黄类)的患者,需及时报告医生,评估对心电图的影响。
设备维护
定期清洁设备表面,保持干燥,避免液体渗入。
检查导联线是否破损,电极是否老化,及时更换损坏部件。
长期不用时,断开电源,存放于干燥通风处。
六、常见问题处理
波形干扰
原因:电极接触不良、患者肌肉颤抖、环境电磁干扰。
处理:重新连接电极,使用生理盐水增强导电性;安抚患者放松;远离干扰源。
电极脱落报警
原因:电极松动或皮肤干燥。
处理:检查电极连接,清洁皮肤后重新粘贴;使用耦合剂改善接触。
数据无法保存/打印
原因:存储卡满、打印机缺纸或故障。
处理:清理存储空间,更换打印纸或检查打印机连接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本信息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,不作为医用临床使用和诊断依据;
涉及产品( 数字心电图机说明书)可能含有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,具体详见说明书;
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。
涉及产品名称、品牌、型号、中标参考价企业名称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或AI生成,不作为下单采购依据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屏蔽处理。